伊图里河这书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作者理想森森把人物、场景写活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主人公是李林河宋冠英,《伊图里河》这本伊图里河,李林河,都市日常,都市,年代 的标签为都市日常、都市、年代并且是都市、类型连载中,最新章节第13章 辟谷,写了3.3万字!

一、作品介绍

《伊图里河》小说是网络作者理想森森的倾心力作,主角是李林河宋冠英。主要讲述了:李林河和宋冠英都是革命军人后代,他们出生在气候酷寒物资匮乏的东北大兴安岭林区,见证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国有林场的光辉与衰败。八十年代末李林河和宋冠英结婚,走出林区开始了在北京奋斗打拼的传奇经历。 1983年李林河凭着爆棚的运气参军后,在部队大搞副业卖酱油并荣立三等功,后被借调至中国农民画报社任摄影记...

二、书友评价

作者大大的书籍还在推荐中,读者很喜欢这本书,但是还没有评价哦!

三、热门章节

第4章 除夕的饺子

第5章 入伍参军

第6章 工兵连

第7章 副业班

第8章 返乡探亲

四、作品试读

在李林河看来,指导员是给老兵面子,同时也是对他们副业班的充分信任,如果酱油产量可以完成,这样提气的结果会好好的给老兵们上上眼药,给自己出出恶气,更重要的是能创收改善全连的伙食。在多重刺激下,副业班的新兵蛋子们玩命一样的干,每天都累的浑身酸痛,第二天咬牙起床训练生产。

酱油做好之后,为了能够提高销售时的运输效率,副业班的战士们集思广益,在连里的破旧自行车上下功夫,车筐里,车把上,车架上,后坐上手工制作了很多异形的容器装酱油,一辆全副武装的酱油自行车能够运载一百二十斤以上酱油,同时具备很好的平衡性和一定的越野能力,在农村颠簸的道路上可以以时速15公里的速度前进。

李林河和副业班的战士,骑着全军,乃至全世界军队中都绝无仅有的装备酱油车穿梭在河北农村广阔的土地上。他们的阵地在以工兵连驻地为圆心,半径30公里圆内的每个村庄,每户农家。酱油车上已经生锈的51044坦克团工兵连铭牌,时刻提醒着李林河他们,要发扬解放军服务人民,吃苦耐劳,不怕辛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革命传统,更提醒着他们作为一个兵,要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上级给的任务。

刘班长和两个新兵留在连队里继续做酱油,李林河还有另外两个新兵负责在外面风餐露宿的卖酱油,在村上和大集上来回跑,他们累了就睡在田地里,渴了就去村民家里要口井水喝。卖酱油的钱,李林河和战友们一分一毛攒好,然后把钱分批交给刘班长。

到1984年冬天,副业班顺利的完成了连里给的任务,并超额完成了连上的任务指标。因此,副业班长刘顺成成功入党,李林河荣获个人三等功。

新兵第一年就荣立三等功,创造了51044坦克团工兵连的连队的记录,团部奖励他探亲假批准回家探亲,1985年的春节前李林河带着大红花,第一次坐上火车卧铺,回到了大兴安岭老家。

先于李林河到家的,是他寄给家里的信,晚饭后三哥李林友拆开信念给大家听。

“父亲母亲及兄弟姐妹:

你们好!

入伍以来,我在部队努力表现,因搞副业卖酱油完成部队指标,荣获个人三等功,部队给我批探亲假,批准我春节回家探亲,我计划腊月二十五动身,先到北京后转车到齐齐哈尔再至吉文,预计腊月二十八日到家。

下一步我将努力争取入党,报效国家。

祝好!

李林河

1984年12月29日

念完李林河简短的信,兄弟姐妹们都很开心,父亲李克财欣慰的笑着,家里的孩子终于能立功了,他觉得脸上有光。母亲付玉对李林河立功的事情并不在意,她更想念一年多没见的儿子。

大哥李林军最激动,“老四立功了,这可是大事,要好好庆祝庆祝。”,一旁的大嫂抱着孩子,跟着说:“老四行啊,真有出息,新兵立功可不容易。”

付玉:“老三,你知道老四是哪趟车吗?”

李林友:“我知道,齐齐哈尔过来那趟车下午三点四十到,到时候我去车站接老四。”

付玉:“林秀啊,买点棉花回来,我给老四做个新棉裤。”

一旁的五弟李林富问了句:“大哥,三等功给啥啊?”

李林军:“三等功是部队给的荣誉,不给东西,大姐,我,老二,我们当几年兵也没整个三等功,老四挺厉害,当初给他整部队去,没白费劲。”

付玉:“老五你一天就知道瞎鼓捣,啥你都不学,天天街上和地癞子混。”

李林富没有吱声,他早就习惯了母亲对他的责骂,十六七岁的他经常被付玉拿着大棒子满街追着揍,母亲口头上的责骂都比不过耳旁风,但肉体上的疼痛让他有了深刻的记忆,不能顶撞母亲,只要顺着她的意思来,母亲还是很护犊子的。李林富说:“妈,等我四哥回来,我好好问问他,怎么立功的,等我够年龄了,我也去当兵去。”

一旁的父亲李克财一直都没有吭声,直到听见李林富的话,他忍不住说:“部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说完他走出了房门,把晚上的剩饭送到狗窝前,“家力,家力,吃食了。”父亲喊着他从同事那里要来的一条大狼狗。

大家都没有接李林富的话,甚至没有人正眼看他一眼。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付玉四点多就起来忙活,做他四儿子最爱吃的豆包。不同于东北粘豆包,李林河家最喜欢做白面黑豆沙的豆包。付玉早早买来黑豆,用甘甜冰凉的井水泡一宿,第二天用小火慢煮,煮的软烂后捞出晾温后控去水分,然后用勺子将一颗颗的黑豆碾碎,压成黑豆沙,按一斤豆沙三两糖的比例混入上好的白糖,充分搅拌后用手搓成鸡蛋大小的豆馅。豆包的面就是普通的发面,在没有酵母的年代,付玉家会存上老面用于下次发酵,付玉会在发面的时候往面里面加一勺猪油,使得面团更白更光滑。

每次做豆包她都买十几斤黑豆,发一大盆面,用能买到的最大的蒸屉蒸好几锅。锅盖一揭开,豆包的香甜气息立刻充满门房,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豆包冒着热气,胖呼呼圆鼓鼓的豆包像小猪一样招人稀罕。李林河家的豆包趁热咬上一口,可以感受到蓬松但不失嚼劲的面皮浓浓的麦香,豆馅沙沙的绵软香甜,而且越嚼越香,是不可多得美味。

迎接李林河回家过年,除了豆包,付玉还准备了她的拿手绝活红焖肉。

做红焖肉,讲究且大手笔的付玉会选自己养的猪。付玉养的猪又肥又大,平时付玉都是给猪吃烀熟的苞米土豆南瓜,她还要给猪洗澡,把猪圈收拾的干干净净。在红焖肉的部位上,付玉有着偏执的执着,只用整块的后鞧肉。她将十几斤肉切成直径半寸,四四方方的粗肉条,凉水下锅把肉焯透,烧上一大锅温水再把肉洗净控干水分,准备两根大葱洗净后切成葱段,再准备好一大把大料,一小把花椒,然后把大料掰成一粒一粒的,起锅烧豆油,放猪肉进去炒,炒的有些变色了,依次放入大料瓣,大葱,花椒继续炒,差不多的时候放入十三香,再继续炒一阵后,加入大量的酿造酱油,炒香后加入开水,大火煮几分钟后盖上锅盖小火焖,一个小时后放入盐再小火焖半个小时。

付玉做的红焖肉,有着最为纯正的猪肉香味,闻过一次后,都永远无法忘记那种极致的香味。闷肉的口感具有很好的层次感,首先吃到的是满嘴爆开的软烂无比的肥肉,肥肉不仅仅是肥而不腻,更是一种特殊且无法形容的香料混合着脂香的高级味道,瘦肉部分成为了口感的第二层次,葱和花椒以及酱油的完美调和衬托出瘦肉纤维内肉丝的质感以及汁水的美感,再配合第一层的肥肉,让咀嚼者的味蕾获得极大的满足。最后的层次源自也是付玉焖肉的最精华部分肉汤,用肉汤泡上东北新米蒸的米饭,猪肉香,酱油香,米饭香混合在一起,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人间美味。只要付玉家炖肉,整条街都能闻到香味,付玉的红焖肉,得到了全镇人的认可,已经代表了吉文镇焖肉的最高水准。

豆包出锅,焖肉炖好,再配上炖冻豆腐熬白菜,饭菜香味已经充满了大兴安岭脚下李家的院子。院子里的大狼狗家力好像知道家里有人回来,一直叫个不停。

小说《伊图里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